2022科技创新展望丨19位专家的19个关键词
在2022年的第一天,三思派邀请19位专家学者,以关键词加评述的方式,展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在新的一年里如何稳健发展、乘风破浪。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元
该来的总会来
中美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竞争愈发激烈,尽管在些许领域也在强调合作,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几无转圜的可能。记得2003年我们在研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对世界未来走势就有一个基本判断,即若没有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而使西方国家获得新的和强大的增长动力,中国与之的竞争肯定会渐趋白热化。这一判断现在应验,除了意识形态,中国在既定技术方向上的竞争力确实增长太快,这也必然会引致地位受到挑战国家的反应。如果继续延续相互怒怼,只能会导致竞争促进科技创新的良性作用出现各种扭曲和异变。我们在自立自强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探索并实践提高科技创新国际化的路径,如大科学设施投资的国际化和科研平台向国际社会的开放,以及研究机构更多地设立海外科研人员的岗位等等。特别要认识的,是国际合作只是一种政策,国际化才是基本制度。
王国豫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数字能力
数字能力是数字化世界生存的必要前提。期待2022年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更加关注数字社会人的能力建设:包括理解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参与建设和分享数字化转型红利的能力,识别数字化交往中的各类风险的能力,依法依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数字权益的能力。努力建设一个公平有序的数字社会。
文一
中美科技竞争
在科技领域,美国已经单方面向中国下了战书。近日,剑桥与哈佛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新报告,名为《伟大的竞争:21世纪的中国与美国的较量》。该报告对过去20年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发展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显示未来 10 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科学、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逼近甚至超过美国。不过,中国还需在航空发动机、芯片、精密仪器等领域奋起直追。中国的巨大国内市场会使中国企业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从而缩短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学习曲线。中国急需弥补的短板是教育体制,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科研和高等研究院方面需要大刀阔斧的制度性改革和大胆创新,去掉官本位陋习,多方面综合研究前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管理才是真正的软实力。
田光善
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
一把剑主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新主体、新载体、新气象
话语权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拉锯战”
根据历史上权力中心转移阶段大国博弈的经验,这一阶段会持续2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未来10年美国对华打压态势或将更为激烈,但因为中美经贸与科技的相互依赖特征,中美博弈依然会是一种有规则、可控的竞争。中美博弈走向“持久战”与“拉锯战”状态,美国对华遏制呈现出以科技打压为主线以及借助同盟体系谋求地缘政治经济优势等趋势性特征。
融合共创
2021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法治保障。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中国的科研生态和创新体系因此也将经历深刻的转变。一方面,由于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需要协同推进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将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在顺应科学国际化根本规律的前提下,需要持续加大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充分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伴随中国科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舞台上承担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我们将继续秉承开放、多元、包容的科学精神,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的共同创新,协助中国与全球科研和医学工作者共建共享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携手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明天。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未来科技企业
陈宪
稳
科技强国赋能伟大复兴
碳达峰、碳中和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既不能搞“碳冲锋”,又不能搞运动式“减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需要从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倡导简约生活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机制体制创新方面等五个方面深入探索。
同工同酬
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碳中和
展望2022年,我想用一个词是碳中和,1750年以来人类几次工业革命都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由此导致了人类的危机感,现在开始的碳中和革命是要发动一场翻转传统高碳科技的新工业革命。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
科技伦理:让科技创新更加美好
近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顶层设计已经绘就。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包括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技术等当代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伦理底线。随着我国科技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无人区”,预见、权衡和处置科技前沿的伦理冲突就成为必要而紧迫。系统推进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将使科技创新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院士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院长
青年人才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2021科技创新丨年末回顾,21位专家的21个关键词
2021科技创新丨年初展望,28位专家的28个关键词
2020科技创新丨年末回顾,27位专家的27个关键词
2020科技创新展望丨专家们的27个关键词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